详情
12月16日晚,随着三峡H10海上风电项目最后一台风机迎风起舞,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投产。记者获悉,760台风机年上网电量可满足近400万户家庭使用。
据了解,经过近两年全身心投入,南通市海上风电产业在疫情影响的背景下跑出“逆势上扬”加速度,平均建设工期为6.8个月,规划建设的20个风电项目全部顺利完工,“海上三峡”建设初具规模,配套装备产业连片带动、增长迅猛,建成了全国首个风电母港,如东也因此入选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风电产业成为南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到2021年年底,南通地区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598.1万千瓦,较去年年底新增386.7万千瓦,同比增长182.92%,约占全省新增容量的65%,年营收预计将突破1000亿元。
南通海事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近两年来,该局坚全力支持和保障海上风电场建设,助力南通“过万亿”目标的实现,截至目前,服务全部20个海上风电项目完成海上施工建设,实现本年度全部并网发电目标,圆满完成了南通海上风电场建设保安全、保并网的“双保”任务。该项目创造了海上风电建设的奇迹,探索出的服务保障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获得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充分认可并在全国推广运用。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下一个:
无
下一个:
无
所属分类概要描述: 新闻中心
滨州十年林水会战建成现代水利公共服务体系

2021-01-21
自2008年实施林水会战10年以来,我市水利工作突出抓好供水保障、推进水生态建设、强化水利改革管理,全力做好节水增效、饮水提升、蓄水增容、清河护水、生态保水、改革管水“六大民生水利工程”,有效提升了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水平,建成了现代水利公共服务体系。
2008至2013年,按照全市林水会战第一个五个年规划,我市主要对“八河九渠”,即黄河、小清河、徒骇河等八条境内主要河道和簸箕李、白龙湾、小开河等九条主要干渠进行了综合治理。2013年之后实施的林水会战第二个五年规划,水利建设集中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小农水重点县、市级“四位一体”标准化方田、低洼易涝地块治理、河道(水库)蓄水、骨干沟渠清淤及路域水系治理等重点工程,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全面提高了水资源供给、水灾害防御和水生态保护三大安全保障能力。2017年以来,水利建设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标准,着力实现农田灌溉由大水漫灌向高效节水和水肥一体化转变,农村供水由面上覆盖向规模化提升转变,河道水系由传统清淤整治向生态化综合治理转变,工程建设由“以建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
2017年,聚焦“提档升级”和成功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市重点水利工程扎实推进,灌区工程实施了小开河和簸箕李灌区年度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465万元,大大提升了灌区引水、输水能力;节水灌溉工程完成小农水重点县年度工程总投资1.35亿元,新增高标准农田12万亩,完成小型农田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2.8万亩;徒骇河廿里堡闸工程全面开工,累计完成投资980万元,将于2018年主汛期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及其附属工程全面建成投入使用,累计完成投资31.76亿元。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滨城区2016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投资2000万元,受益人口18万人,完成邹平山区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资金1700万元;推进无棣县水厂和管网提升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出厂水水质达到直饮水标准,受益人口22.4万人;累计投资800余万元完成全市城乡供水水质检测中心建设高精密设备安装,顺利完成42项生活饮用水、29项地表水的CMA认证,检测水平持续提升。
全市水生态建设和水利改革管理顺利推进。目前,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累计完成重点任务100项,亮点示范项目12项;城区水系连通工程实现“清水入河、入湖、入城”建设管理目标,北环河、南环河、西沙河、新立河、张肖堂干渠等城区河道治理相继完成,城区水系持续改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成73万亩。河长制工作全市共公布河湖498条、河长6140名,设立河长公示牌2745块、落实河管员2749名,“清河行动”累计排查违法事项2620处,违法面积2353万平方米。
实施民生水利工程,疏浚了美丽滨州的“血脉”。实施“林水会战”以来,我市新增和恢复蓄水能力3.17亿立方米,完成各类水利工程6571项,清淤疏浚河道、渠道14500余公里,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293.6万亩,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346.7平方公里,解决了182.6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水系的脉络框架得到进一步优化升级,“大水网”的架构基本形成,推动我市由“水瓶颈”向“水支撑”的根本性转变。配合农业开发、小农水工程、市级方田建设、易涝洼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全市有300多万亩农田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水成系、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方田,100多万亩盐碱荒滩变成了充满生机的绿洲。方田建设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项目区的农田灌溉周期由原来10天缩短到3-5天,灌溉成本由原来的每亩次30-35元降到每亩次15元左右。
自2008年实施林水会战10年以来,我市水利工作突出抓好供水保障、推进水生态建设、强化水利改革管理,全力做好节水增效、饮水提升、蓄水增容、清河护水、生态保水、改革管水“六大民生水利工程”,有效提升了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水平,建成了现代水利公共服务体系。
2008至2013年,按照全市林水会战第一个五个年规划,我市主要对“八河九渠”,即黄河、小清河、徒骇河等八条境内主要河道和簸箕李、白龙湾、小开河等九条主要干渠进行了综合治理。2013年之后实施的林水会战第二个五年规划,水利建设集中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小农水重点县、市级“四位一体”标准化方田、低洼易涝地块治理、河道(水库)蓄水、骨干沟渠清淤及路域水系治理等重点工程,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全面提高了水资源供给、水灾害防御和水生态保护三大安全保障能力。2017年以来,水利建设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标准,着力实现农田灌溉由大水漫灌向高效节水和水肥一体化转变,农村供水由面上覆盖向规模化提升转变,河道水系由传统清淤整治向生态化综合治理转变,工程建设由“以建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
2017年,聚焦“提档升级”和成功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市重点水利工程扎实推进,灌区工程实施了小开河和簸箕李灌区年度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465万元,大大提升了灌区引水、输水能力;节水灌溉工程完成小农水重点县年度工程总投资1.35亿元,新增高标准农田12万亩,完成小型农田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2.8万亩;徒骇河廿里堡闸工程全面开工,累计完成投资980万元,将于2018年主汛期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及其附属工程全面建成投入使用,累计完成投资31.76亿元。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滨城区2016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投资2000万元,受益人口18万人,完成邹平山区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资金1700万元;推进无棣县水厂和管网提升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出厂水水质达到直饮水标准,受益人口22.4万人;累计投资800余万元完成全市城乡供水水质检测中心建设高精密设备安装,顺利完成42项生活饮用水、29项地表水的CMA认证,检测水平持续提升。
全市水生态建设和水利改革管理顺利推进。目前,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累计完成重点任务100项,亮点示范项目12项;城区水系连通工程实现“清水入河、入湖、入城”建设管理目标,北环河、南环河、西沙河、新立河、张肖堂干渠等城区河道治理相继完成,城区水系持续改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成73万亩。河长制工作全市共公布河湖498条、河长6140名,设立河长公示牌2745块、落实河管员2749名,“清河行动”累计排查违法事项2620处,违法面积2353万平方米。
实施民生水利工程,疏浚了美丽滨州的“血脉”。实施“林水会战”以来,我市新增和恢复蓄水能力3.17亿立方米,完成各类水利工程6571项,清淤疏浚河道、渠道14500余公里,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293.6万亩,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346.7平方公里,解决了182.6万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水系的脉络框架得到进一步优化升级,“大水网”的架构基本形成,推动我市由“水瓶颈”向“水支撑”的根本性转变。配合农业开发、小农水工程、市级方田建设、易涝洼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全市有300多万亩农田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水成系、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方田,100多万亩盐碱荒滩变成了充满生机的绿洲。方田建设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项目区的农田灌溉周期由原来10天缩短到3-5天,灌溉成本由原来的每亩次30-35元降到每亩次15元左右。
全面筑牢水利工程质量防线

2020-10-23
近日,在新塍镇潘家浜大通圩区整治工程的建设现场,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工作人员叫停了一名未戴安全帽的施工人员,并掏出手机打开一款APP,在“问题”中选择了“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在具体描述中输入了“施工现场人员未戴安全帽”。在接下来的检查过程中,工作人员每到一个现场,都会通过APP记录相关问题。
采用移动APP提高水利工程质监实效,是今年秀洲区进一步加强在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举措之一。记者了解到,该APP全名为“质量安全监督移动工作平台”,是浙江省质监中心为提升全省质监工作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推动转变质监工作方式、提高质监工作效率而开发的网上质监信息管理平台。
“依托移动质监APP,每个工程、每次检查活动都有独立且唯一的编码,这保证了检查意见指向的明确性,监督检查意见同步传输至省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网,并利用电脑终端下载输出书面意见,做到现场检查,及时书面反馈,进一步满足了质监工作依据充分、程序简便、执行及时的要求,大大提高了质监效率。”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各项水利工程是防汛的坚强保障。记者了解到,今年初以来,为全面夯实防汛基石,区水利局除借助移动APP强化监管外,还对全区报建工程开展了三次质量强制性检测专项行动,对在建工程施工实体质量进行了细致检查。
今年的专项行动,区水利局主要针对潘家浜大通圩区、新王桥圩区和王油圩区,采取了原材料抽检、混凝土结构回弹法、钻芯法等进行现场抽样检测,现场见证取样。“强制性检测活动的开展与深入,能更及时发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对于提高全区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近年来,依托区财政专项拨款的检测经费,区水利局在不提前通知、不明确时间、不确定部位的“三不”前提下,对水利工程质量开展突击抽检。三年共抽查了87个工程项目,累计检测826个数据。这些数据客观及时地反映了工程实体质量,提升了各参建方质量意识,提高了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通过检查,区水利局先后在油车港加高加固工程、长水塘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王新圩区二期工程、洪合泰石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发现一些质量不达标的项目,并随即要求返工处理,对不积极整改的两家参建单位处以暂停在秀洲区开展业务6个月的处罚。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区水利局将进一步加大不定期检测力度,扩大检测范围,加密检测频率,努力打造好水利建设项目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平行抽检、项目法人第三方检测和政府强制性检测四方面相结合的质量检测管理体系,牢筑全区水利工程质量防线。
近日,在新塍镇潘家浜大通圩区整治工程的建设现场,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工作人员叫停了一名未戴安全帽的施工人员,并掏出手机打开一款APP,在“问题”中选择了“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在具体描述中输入了“施工现场人员未戴安全帽”。在接下来的检查过程中,工作人员每到一个现场,都会通过APP记录相关问题。
采用移动APP提高水利工程质监实效,是今年秀洲区进一步加强在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举措之一。记者了解到,该APP全名为“质量安全监督移动工作平台”,是浙江省质监中心为提升全省质监工作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推动转变质监工作方式、提高质监工作效率而开发的网上质监信息管理平台。
“依托移动质监APP,每个工程、每次检查活动都有独立且唯一的编码,这保证了检查意见指向的明确性,监督检查意见同步传输至省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网,并利用电脑终端下载输出书面意见,做到现场检查,及时书面反馈,进一步满足了质监工作依据充分、程序简便、执行及时的要求,大大提高了质监效率。”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各项水利工程是防汛的坚强保障。记者了解到,今年初以来,为全面夯实防汛基石,区水利局除借助移动APP强化监管外,还对全区报建工程开展了三次质量强制性检测专项行动,对在建工程施工实体质量进行了细致检查。
今年的专项行动,区水利局主要针对潘家浜大通圩区、新王桥圩区和王油圩区,采取了原材料抽检、混凝土结构回弹法、钻芯法等进行现场抽样检测,现场见证取样。“强制性检测活动的开展与深入,能更及时发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对于提高全区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近年来,依托区财政专项拨款的检测经费,区水利局在不提前通知、不明确时间、不确定部位的“三不”前提下,对水利工程质量开展突击抽检。三年共抽查了87个工程项目,累计检测826个数据。这些数据客观及时地反映了工程实体质量,提升了各参建方质量意识,提高了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通过检查,区水利局先后在油车港加高加固工程、长水塘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王新圩区二期工程、洪合泰石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发现一些质量不达标的项目,并随即要求返工处理,对不积极整改的两家参建单位处以暂停在秀洲区开展业务6个月的处罚。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区水利局将进一步加大不定期检测力度,扩大检测范围,加密检测频率,努力打造好水利建设项目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平行抽检、项目法人第三方检测和政府强制性检测四方面相结合的质量检测管理体系,牢筑全区水利工程质量防线。
【寻找重庆基层水利实干家】“幕后”的速度与激情 重庆首获鲁班奖的水利工程背后亦有他的功劳

2020-08-27
习近平: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2020-06-29
黑龙江干流全线开江 嫩江松花江黑龙江防凌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2019-01-22
周学文会见全球水伙伴主席

2018-11-23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水利部党组开启新一轮巡视工作
